
大家知道我们是在修什么吗?以前跟大家讲过了,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。我们核心就是修意识,那在身体层面上就是在练补亏。我们修意识,就是所谓的修心就叫修意识,心这个词其实你换成意识你就能够明白,很多古代先贤写的东西就能明白。那为什么很多人修不出来,也看不懂古代的先贤写的东西,因为文化水平不行,自身的修持也不行。
我们修的就是意识最深层的,让我们意识还原到最深层的意识的本体上去,回到意识的本体,要能够自由自在的真正的运用意识。我们的生命的活动就是意识,意识就是生命的活动。这句话大家一定要牢记。
莲师心要大家读过吗?莲师心要里面有一段直指心性的内容,我给大家讲一下,用意识用这个现代化的讲,古代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很明了。因为缺乏语言环境,缺乏人们的文化程度和语言环境都很少,而现代就很丰富了。而我们以前的时代,中国的文字是一个字很多个意思,一字多意。大家知道文字一个词就一个意思,像英文的单词,像藏文的单词都是一个词就专门指一个意思,它们不是一词多意的。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其实就是要变成一个字一个意思,不要把它混了。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,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其实都是跟西方文化有关,西方文化的它的核心逻辑就是这种拼音文字,一字一字。而佛教本来它也是这样,也是一字一字,它不是字多意的。
莲师心要,嗡啊吽 班杂咕汝贝玛悉地吽。《莲师心要建言》 第二章:赤松德赞国王向莲花生大师询问:伟大的上师,当我们想要从因位来成就果位佛果时,对一位有情众生而言,首先了悟的见地显得格外重要。但这开悟“拥有了悟的见地”是什么意思呢?莲师讲:一切见地的顶峰,即是正觉心的菩提心的心髓。广大无边的百万宇宙世界、十方一切善士和三界所有众生的本质皆是相同的。其中一切的一切皆被含摄于正觉心的菩提心的心髓之中。“心”,在这里指的是从无生之中生起的种种不同展现。
然后你可能会问:“佛与有情众生的差别是什么?”这无非就是了知或不了知自性的差别。觉醒的境界或佛性就存于你内心,然而你却不认识它。众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,走岔了路。因而进入了存有的六条河流之中。接着你可能还会问:“那么,了知心的方法又是什么?”若要认识自心,经典中教导,你会需要上师的口诀。关于这点,我们说,“心”即是思考者与辩识者,的确是有某种经验者。不要在外界寻找此心,要往内观照!让自心来寻找它自己!要对自心本性的实况达到确信!心最初由何处生起?现在又驻留何处?看看最后心又去了哪里!当你的心往内观看心自身时,心的发现,心自身并不从任何一处生起,不驻留在任何一处,也不去向任何一方。
要解释“心就是如此这般”是不可能的。我们会发现,无论是内在或是外界,心都是毫无实质存在的。心没有某个观照者,心也不是观看或观照的行为。体验这心时,它是广大的、没有中央或边际的本觉;心从本初以来,便是空性与解脱自在的无垠遍处。此本初觉性是本来具有且本自存在的,它并非此时所造作,而是从本初以来就存于你自身之中了;而见地就是去认证这点,对此要有坚定的决断。
对此“具有确信”意指,我们了知到从本初以来,心就如同虚空一般任运显现;心就像是太阳,没有任何无明黑暗的基础;心就像是莲花,不受任何过失所垢染;心就像是黄金,自身的本质是不会转变的;心就像是大海,是不移动的;心就像是一条河,永不停息;心就像是须弥山,是完全不变的。一旦你了悟了心的状态就是如此,并稳固这种了悟,那就称为“拥有了悟的见地”。这是普通的翻译。
就是你读了这段文字,很多人还是不懂,我给大家再翻译一下,大家就能明白它的价值。这是来自《莲师心要建言》 第二章,所以翻译确实是有点难度。贴上来,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这个文字,读一遍给大家三分钟读一下,读好了我给大家讲,读好的打1,我想大家应该都读过了。大家看了这段文字,我给大家重新再翻译一下,进一步翻译一下,大家就能明白。
就赤松德赞国王问莲花生大师,我们想要成就,我们想要成佛,首先一定要有了悟的见地,这个了悟的见地就是我们讲,先要悟道,就是开悟,先要开悟,开什么悟?悟什么?就是悟道,悟道才能修道,修道才能成道,悟道、修道、成道。就这三个阶段,就叫悟道,真正的悟道,就我们中国人讲开悟,什么样才是开悟呢?到底什么样才是开悟?就是赤松德赞国王问莲花生大师到底什么样是开悟,真正悟了道,明白道是什么样的。
莲花生大师讲,一切的见地,最高的见地就是正觉心,应该叫eiba。藏文它这里翻译的其实不是很对,它翻译成叫正觉心的菩提心心髓。我们应该这样讲,就莲花生大师回答讲:一切见地的最顶峰就是明白意识的本体,eiba就是就翻译过来叫明觉,相信大家都能听过明觉。但是它这里明觉,明不是光明的意思。明是明白了,我明白了,明白的意思。觉就是我们讲的这个觉知的觉,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是知道。
我们用中文就是知道,道德的道,知道的知,知道,了知。一切意见的顶峰就是了知。然后所有无论是世界、宇宙世界,还是所有的三界中,所有生命本质全部都是相同的,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蕴含在意识的本体当中,是意识,这里心必须得翻译成意识。
然后你可能会问,我与有情众生的差别是什么?这无非就是了知明白意识的本体,或不了知意识本体的差别。觉醒的境界就在于你的了知,然而你却不了知。众生因为不了知,因为不了知意识的本体,所以走了岔路,所以进入了不同的意念活动,变成了六条河流,这是我们所讲的轮回。
接着你还会问,那么能够了知意识本体方法是什么呢?若要了知意识的本体,一个要靠经文,先贤的总结下的经文。第二个也一定要需要真正有体验,真正有得证的老师来给你引导。这里它就翻译成,若要认识自心,经典的中的教导,你会需要上师的口诀。其实它是讲的一个你是需要经典,一个你是需要老师的引导,直接给你引导,教你教导你。
关于这点,我们说意识的本体不要在外界去找,要往内照,这是重点。我刚翻译的意思就是这一段,心即是思考者与辨识者的确是有某种经验者,不要在外界寻找,要往内观照,要让自心来寻找他,要对自心本性的心达到确信。
这段翻译得很绕口,就是意识的本体是用观照映现出来的,并不是你找出来的,只要你用了找就是用了意念的活动,意念的活动就是我们有三层物质理论里面讲就是属于第二层物质,第二层物质。
而我们要让意识和本体是要映照,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运用我们的意识。我现在在说话,大家现在在听,对不对?我现在在说大家在听,我讲了以后你又在思考,不管是听到我声音的,还是你现在看文字的,一定会有思考,这你都是在用意识。我们听任何的话与声音,看任何的文字,看任何的景象,这些都是在运用意识,每天都在用,无时无刻都在用意识。
那为什么我们意识的本体反而运用不了呢?所以就告诉你,你不要去找。莲花生大师告诉我们,不要去找,是要观照,反观自照,自己显现。因为我们本来就在用,我们只要反观自照他自己就映现出来了。就这一段话就在讲这个。
下一段话他就讲,如何观照呢?意识从哪里升起,意识又停在哪里,最后意识又到哪里去了?这三句话很重要,我们每一个当下,做每个事情都要这样子去反观自照。接下来现在我跟大家讲解都要反观自照。
那么怎么做,具体怎么做呢?他这个三句话是告诉你该怎么做。我是谁?我现在说,宗珠老师现在说话,现在你们在听,问一下谁在听,谁在思考。你只要这样子就反问了,反问了就是在做到这三句话,你就观照到意识从哪里生,意识停哪里,意识又去了哪。
好,我们接着讲这段文字。当你的心往内观看你的心自身时,心发现心自身并不从任何一处升起,不驻留在任何一处,也不去向任何一方。要解释心就是如此这般,是不可能的。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内在或者外界,心都是毫无实质的,心没有某个观照者,心也不是观看和观照的行为。体验这心识,它是广大没有中央或边界的本觉。心是从本初以来便是空性与解脱自在的无限,此时本初绝性就是与生俱来的,它并非此时所造,而是从本初以来就存在你自身之中了。而见地就是认证这一点,对此你要有坚定的决断,坚定的相信。
其实它这个翻译的其实不是很好,我跟你讲,就是说当你这样子反问的时候,观察自己的意识,你只要一反问你就会观照,观照,你这样一反问就是观照。因为你这样一反问的时候,思维就断了,思维是断掉的。所以我们说会有个愣神,发愣发呆,会突然呆一下,就这个就这个状态,你去体会它,你去体会。意识是没有对立的,意识的本体是没有对立的,是广大无限的,是本来就有,就是这个,要的就是这个状态。
我们用简单的话来讲,就是这么一个愣神的一个状态。我们用仔细的话,就说现代语言比较修饰的,唯美一点词叫叫思维停滞的状态。那若巴尊者这样讲,叫前面的念头已经过去了,后面的念头还没升起来的时候。你明白这一点,真正你明白这一点,体验到你就是悟了,就是开悟了,悟到了。
因为你要真正的体会到、体验到,你才会有无与伦比的确信。你就确信什么?这意识就是虚空一样,是自由自在,任意显现,意识本体任意显现,如虚空一样。意识的本体就是太阳,意识本体就像莲花一样,它是别样清净,但是不受任何过染。意识本身就像是黄金,它是不会变的。意识本体就像大海,它是不移动的。意识本体就是须弥山,是完全不变的。你完完全全的体会到,你就是在意识的本体里面。这就叫开悟。
空、明、乐。比如我们说我们现在开始修法、练功、打坐、禅定,哎唉我有好多好多念头,我在想明天有个股票要不要买,几点买进?我在想明天要不要去吃一个法式大餐,有很多无关于练功练禅定的念头。然后这里这个聚宝盆赵睿讲的,空明乐,就是我们意识讲的无限的空,我们就想空,想虚空、想光明、想快乐。他在想我就一直在想光明,一直在想虚空,这肯定对吧?我告诉你这个跟你在想炒股票,在想约会,想吃大餐是一样的,是一样的。这些都是意念的活动,都是意念的活动。你练的方向应该是意识的本体,反照映照意识的本体,通过映照显露意识的问题。
如果你偏离了这一点,你的方向是错的,那你就没有办法开悟悟道了,那就更不要提真正的修道与得道。谁在想?比如我们有一个念头出现,我们会问自己谁在想,谁在听?这个就是在反观自照,观照应该是叫反观自照,一反观他自己就照出来,他用照这个词和应这个词,古代就照镜子知道吗?就照镜子。所以我们古代经常会说,像指月亮都会说什么?照镜子看见水里的月亮,看到水里的月亮,水里的月亮是月亮吗?镜子里的你是你吗?他是也不是对不对?但是我们这样子只要一反观、一自照,我们通过意念的这个活动,它就直接就显露出来,我们的意念的本体就显露出来了。就像照镜子,你一照原来我长这样。
反观自照显露意识的本体,是通过意识意念活动,意念的动与静来达到的,是通过映照意念的活动来达到的。
大家有人提问吗?我已经讲的很明确了,很明白了。所以我们练任何一个功法,我们练捧气贯顶也好,练呼吸法也好,我们练拙火也好,练咒也好,一定要带着我刚刚讲的这一个要点,你带着这个要点,你就对了,你离开悟就不远了。因为你方向对,你很快能到目的地,你方向错了,你一辈子到不了。重点是状态,我这几天一直在跟我交流的朋友都说,很多听课的学员我都告诉他,状态不是让你找答案,谁在念你真的要去找一个谁出来,不是在让你回答谁的,你那你就变脑筋急转弯了。就像我们普通我们玩脑筋急转弯,一个人从16楼跳下来自杀,和从三层楼跳下来自杀,请问区别在哪里?
大家知道区别在哪里吗?答案就是一个是从16楼跳下来,是啊~。3层楼跳下来是啊!这是个笑话,很有趣笑话的一个脑筋急转弯。如果你把刚刚我讲的谁在练谁在念,你要去求一个答案,你就变成往脑筋急转弯了。
禅宗有很多的基本,有很多这种基本推理的,但很多人没有人引导,他不知道其实是在帮助你要一个状态,体验一个状态,而不是在让你去搞答案,去玩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。如果你是要专注的求脑筋急转弯的答案的话,你就错了。
其实在你体会这个状态,就是说思维停止它就显露了,思维停止是什么?就是发呆呀,就真正的发呆,真正的愣神知道吧。我们普通人一愣神,比如遇到突发事情一愣神,大家都会一愣的,但是一愣然后我们思维就起来了。而你有修炼的,你把这个一愣你要把它给拉长,你会拉长,然后整体启用,你的整体性一出来,就整体性一起来超强智能就出现了,超长智能就是整体的一种智慧就显露出来了,就能使用了。大家明白了吗?就叫真空妙用。
我们这个佛教词语很多说无明,无明产生的十二因缘产生了轮回,这个明是光明吗?不是,无明就是不知道,不知道,不知道什么?不知道意识的本体。所以意念的活动乱走,意念的活动乱走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,生命形式。你知道了意识的本体,能够自由自在的运用意识了,知道本体又能自由自在运用意识了,你就是仙就是佛,明白了吗?大家这样讲大家明白了吗?
无名缘识,识原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处,什么是无名?就是无名就是你不知道,你不知道你不会,整体启用你就被局限的启用了,局限的眼睛是眼睛功能对不对,耳朵是耳朵的功能,那你就产生了一个潜意识,你潜意识就这样认知了。这样的认知,潜意识活动的这一个排序这样子产生,这就就产生了后面的名、色、六入。
前几天我贴了一个文字上来,我都跟很多人讲,我发了一段文字就是: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:“和尚见个什么道理,便住此山?”龙山说:“两个泥牛斗入海,直至如今无消息。”
自从踏著涅槃门,一枕清风几万年。
弱水蓬莱虽有路,释迦弥勒正参禅。
谁将枯木岩前地,放出落花啼鸟天。
两个泥牛斗入海,至今消息尚茫然。
有的人就想这是什么,有的人就把它当成一个一定要求一个答案,两个泥做的牛在那边相斗一起争斗,然后掉到海里面不见了,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。好了,就跟这个完成这个找答案了,完成这个脑筋急转弯了,那你方向就错了,这就是一个状态,状态。
大家问一问我是谁?反问自己我是谁,谁是我?你在这状态的时候有二元对立吗?就没有二元对立。你你这样一发了,你反问的时候很多时候真的是没有,就在一个这样的状态。
所以有很多时候如果要人来引导,有的时候打你骂你。很多你会看到一个老师,古代禅师都这样打你一下,骂你一下,喝斥你一下,讽刺你一下,叫你干一个事情,反复干,他就是通过这个让你达到这个状态。
我们念咒,嗡嘛尼呗咪吽,我们一边念的时候,一般初入门的人只要求你专注念。你已经修了有一段时间了,修了一年以上你就可以带上这个观,反观,念念念谁在念。甚至你念到一个境界的时候,你会发现你的脑子里全是咒音,全是咒音的时候你就更要仔细观照这咒音从哪里来,我的思维从哪里来呢?你就能问,然后去体验。
我刚刚讲大家一定要好好听,新进来的可能会没听见,这一个很重要很重要。因为我现在是很仔细的在给大家讲功法,功法我们第一步就是反观自照,我们第一步起势,捧气贯顶第一步起势,形体上面就是要腰往前,尾闾前扣,这个比较容易。但你的意识层面一定要是反观自照,这反观两个字非常非常重要。因为你只要这样子一反观,你的意识他自己就往内走,他自己就这个照镜子,一照镜子它自己就显露出来。我们的意念活动没有停过,一直有意念活动。
我说我现在讲课你们听这也是个意念活动,我们整个人甚至说所有的生命的活动就是意念活动。大家体会一下我讲的这句话,所有的活动就是意念活动,所有任何一个生命的活动形式就是意念活动。为什么会有不同生命形式?因为意念活动不一样,意念活动的规律不一样,人的意念活动规律跟猫的意念活动规律不一样。
我们在还没有体会进入到我们意识的本体,没有开悟之前,大家只能够从这个道理上来明了,所以这个阶段都叫资粮道,五到十地前面这一段是资粮道。你开悟就是你进入了意识的本体了,你有这个状态出来了,你就是见道了,由见道你就开始修道,修道是保持它。如何去保持它?你彻底在任何的行住坐卧,所有的时刻,就人类的所有的生命活动,吃饭、睡觉、走路、坐着、站着、说话,肢体的任何一个运动,包括拉屎,包括性行为,全部都能在这状态。包括你所有的人,所有的情绪,喜怒哀乐也全都在这个状态,这就是证悟,这叫得道。大家明白了吗?就这样子划分。
所以我给大家导引的时候,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体会知,我给大家导引,我们要看远方,对不对?两眼看远方,寻找一个点把它拉回头里面,感受一下头部什么样?向下一照,看一看自己身体什么样。头部、颈部、腰部都放松,放松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,听一听心脏的声音,看看心脏大小,只要这样去看就行,这样听就行。有人说我听不到,我看不到都是一片黑,没关系,你只要这样做了,然后更重要一点是谁在知,比如我们开智班的同学都开过智,智慧性光,心性智慧之光已经凝聚出来了,一照心脏就出来,一照这个脊椎就出来了,一照自己就出来了,就会出来一个样子。
不管你出来什么,出来的样子不重要,你是模模糊糊的,是彩色的,是有味道的、有香味的、有气味的不重要,是什么都没有一片黑黑的不重要。重点在什么?重点你要安住在谁在知上面?看到了。你说黑黑的,谁看到黑黑的?是一个知对不对,是一个知,知道的知,是知看到的,是知听到的,听到这个心脏跳动声音的,是知在听,是知在看。然后你就看一下这个知,你要安住在知上面,再返照谁在知,知从哪里来的?这就是意识的本体了,意元体了。
所以我们修炼我跟大家讲,一开始要一心一意,但慢慢你要会一心多用,一心要多用,修炼是一心多用的,会修炼的人就是一心多用,你就能掌握很多很多的要点,一心多用你就能修得很好,你就是用巧力,这就叫口诀,这就是在用巧力,你很快就能成就,你今生就能修成就能成就。你在用着力,你一辈子都成不了。而且很多他在那边什么,如果你一个老师来教,还在那边教他,唉呀气要越多越好,能量越多越好,还在讲能量越多越好,那他还离得很远,其实还离得很远。明白了吗。很多外面的都还在一个外围,还在一个外围上打转转。
(未完待续)